大四下學期很閒也很忙,自從知道推上研究所後,覺得還能繼續、偶爾上上老師的課很幸運,其實自己從來沒有想過參展的事,不管比賽或大或小,或許是自己不習慣被制約的感覺吧!聽到老師的鼓勵其實還蠻開心的!期許自己在大學最後的暑假能多創作,融合更多元的素材!師生藝術聯展其實我並沒辦法好好去看一次,只有星期一的晚上迅速瀏覽了三樓的作品,不知道數位攝影放在哪裡,因為剛好有同學來中正的研究所報到,謝師宴、送舊卡在一起,說多了就變藉口。不過一個星期的展覽其實有點匆促,近日的大雨也影響了參觀的意願。
  但我一直覺得展覽放在圖書館門口前很奇怪,人來人往的,也不大好意思停下來自在欣賞,就算氣氛營造的很好,但就是少了那份勇氣停下來,所以我覺得在三樓的作品反而減少了外在的干擾,但還要簽名覺得很奇怪,還有工讀生就一直站在那裡,很像如果自己不走他就不能走,出發點或許是好的,卻有種壓迫感,欣賞藝術對於現代人而言,或許是可有可無吧!因為不懂、害怕無知成了笑柄,漸漸遠離了藝術;還記得大一上國文課的時候,老師說我們跟日本的文化差了二十年,雖然這是老師主觀的評論,但自從高中去了高美館,上學期看了羅丹的展覽後,其實還蠻心酸的,總是空盪盪的空間,擺滿了藝術家的心血,甚至有人是邊打手機邊看作品,這或許是文憑主義下的犧牲吧!老師說日本的美術館,不像臺灣,只有學生為了作業,只有少少人懂得欣賞,而是從幼稚園到老人都會來參觀,這也或許是日本人的素養之一吧!或許我們知道金錢的重要性,卻忘了挖掘生命中的美好,我們總因為陌生、不熟悉而排斥接觸,卻忘了好友也是從陌生走到了默契,一旦脫離學校生活,我們淡忘了學習的樂趣,心靈也枯萎了,所謂的宅男、魚乾女,只是忠實呈現文化的倒退罷了。
  在看師生聯展前,吸引我的目光是張思明老師的陶土作品,第一次發現,原來陶土可以擺脫器皿的外形,而是像一幅畫被表現出來,還多了繪畫所沒有的光影與立體感,它仍保留了陶瓷的色澤與圓潤,雖然像放大版的馬賽克,但它不以繽紛的色彩取勝,讓我們的目光沉浸於陶土的材質特性與紋路的變化,對我而言,立體感是很重要的,如何透過新的手法呈現,光與影的嬉戲一直都是我們所追求的,不管是攝影、繪畫、陶藝、建築。
  在課堂上看了那麼多畫,對於繪畫也多了些講究,而在師生聯展中,較讓我欣賞的是施淑玲女士的《迷惘》,我發現簡化線條其實增添了更多情感,或粗或細的筆觸勾勒出女子內心的躊躇,讓我想起了日本的浮世繪,中國的水墨畫,但她的背景卻換了油畫的筆法,畫中的女子宛若是位居清代的戰亂,週遭開始洋化的年代,背景的處理似乎再次反映了女子的內心世界,雖然只畫了上身,但女子輕偎手臂的模樣,彷彿下一秒可以聽見淡淡卻哀愁的歎息聲。我覺得這樣的作品,總給我隱約的神秘感,很喜歡這種淡然的感覺。
  其實聽了兩學期的課,讓我驚豔的是,雖然大多是一樣的投影片,聽起來的感覺卻很不一樣,或許部分是因為主要談論的時代不同,每次的電影也不一樣,能在這一年看了六部與藝術有關的電影,真的覺得很幸運!只是沒看到羅丹與卡蜜兒的影片覺得有點可惜,每看一部電影,總讓我長了一次眼界,事後也會去看看別人的想法,或是找找其他的畫作、生平,發現其實在不同行業的人,仍擁抱藝術,分享藝術,深深覺得自己要努力的地方還很多,美感是需要積累、感受的,它是一種習慣,一種態度,雖然現在不像以往單純熱愛設計,面對工作機會的選擇、競爭能力的培養,讓自己只能在某些時候做做小東西,偶爾逛逛書店,但內心卻總熱切希冀著有一天能在大大的工作室裡,像高中一樣為了創作而忘了時間。雖然一個星期只有短短兩小時,它卻漸漸滲入我的生活,讓我發現美感與快感的差異,也讓我多認識了不同時期的畫家。曾經看不懂的抽象畫也漸漸可愛了起來,對於畫家風格的迴異,自己的接受度也擴大不少,從一開始的不解,變成客觀的欣賞。
  第一次有老師為學生開了專屬的部落格,感覺很貼心,只上過老師為了教學而設置的部落格,或是讓同學定期去發表自己的意見,不知該訂什麼標題的自己,看到老師很細心地從文中取一小段當標題,彷彿多了些莫名的生命力,看著老師每學期的努力,讓自己多了些期待,不過覺得這學期的作業有點少,可能是自己習慣以作業來閱讀資料的關係吧!希望未來還能看到老師更多的創意!也希望自己以後能到不同的美術館看看真跡,我想面對面的衝擊,帶來的震撼一定更多更深刻吧!
  其實上學期便談論了一些自己上課的心得,那時的自己是雀躍的,現在的自己是深思的,每個時期都有不同的呈現,如果只考慮大眾對畫面的接受度是極不公平的,如何在發展淋漓盡致時,開創出下一個時代,在沒有市場時仍保有自己的風格,看了莫迪尼亞尼其實感觸很多,一想到連拍電影前面還要加個畢卡索來吸引觀眾,真的是很諷刺,明明都是閃耀的星,卻不被容許並存,或許比賽只能有一個第一名,這並不代表其他人的作品是不好的,對我而言能看到現存的每一幅畫作都是彌足珍貴,經歷了多少戰火與時代,輾轉呈現在世人眼前。總覺得人是奇妙的,大家一開始的立足點其實差不多,從原始生活走到了文化時代,卻發展出不同的風貌,創造不同的驚嘆!不知道下一個時代會把我們這個時期定義成什麼名字?令人感到好奇。  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ummerofsno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